您现在的位置: 黑龙江作家网 > 评论争鸣

【《黑龙江文学发展报告(2022)》】年度热点作品:张雅文传记文学 《为你而生——刘永坦传》

郭淑梅

摘要:2021年,张雅文以传记文学《为你而生——刘永坦传》带领读者走进两院院士、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奠基人刘永坦的内心世界,展示刘永坦从零起步铸就海防长城,率先垂范凝聚雷达铁军波澜壮阔的一生。在此,作家超越寻常境界与传主在崇高这一精神层面达成高度一致,以“战斗”姿态迎接一次次创作挑战,从而揭开这个为人知的高科技领域的神秘面纱,露出国士真容。作家以气势豪迈酣畅淋漓的笔法,刻画出不改科学报国初心、身后簇拥着一批心甘情愿为国奉献的雷达铁军的刘永坦团队群像,成为2021年黑龙江文坛一大热点。

关键词:张雅文 刘永坦 科学报国 雷达铁军 科研团队

 

作家在很多人眼里,经常被认为是天赋异禀,甚而有的作家会被人们看作是“天才”。在西方,“天才”的概念是在欧洲文艺复兴后,才得以被认同。一些旷世奇才如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被称作文艺复兴巨人, 他们似乎具有点石成金的能力,如同上天赐予的才华喷涌而出,其巨大的精 神感召力至今依然存在。在阅读张雅文传记文学《为你而生——刘永坦传》时,常常会为她不羁的才情和高亢的激情所感染,更为传主刘永坦坚守初心不畏艰难险阻的共和国国士精神所感动。也常常会想到她与传主尽管分属两个不同领域,都在各自领域绽放光芒,甚至可以说天赋异禀,但他们都不会承认自己是“天才”,那无异将掩盖他们为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张雅文在75岁受命去83岁的刘永坦时,她笑言自己早已激情不再。但读完这部厚重的大书可以确信的是,作家所付出的创作代价足以证明,激情仍然是引导她走向成功的真实所在,那是一团炽热的火,是她向上攀登的动力源, 是她带给我们的光和热。 

 

 作家与传主:两位执着于崇高追求的挑战者

 

张雅文是一位在小说、报告文学、影视领域广泛涉猎多才多艺的作家。她的人生经历可谓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运动员到作家,亦动亦静,其中的跨越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在她的履历上,简单地记录着:1944生人, 曾是国家一级速滑运动员。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专家。著有《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生命的呐喊》《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与魔鬼博弈》《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妈妈,快拉我一把》等长篇小说、报告文学20部。其中,《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5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 《生命的呐喊》被译成英、法等7国文字,销往海外。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传记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多项大奖20156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其英文版反战小说《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作为国礼赠送给比利时国王菲利普。

这一连串的创作成就,就像挂在胸前的一排勋章,为我们讲述着那些难以忘怀的“战斗”经历。用“战斗”来形容她的创作过程并不为过,可视为这位独具风格的作家的特色。早年为搜集资料写黑龙江文学史,我曾去过她在哈尔滨的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家中最宽敞的客厅,中间放着一张墨 绿色的乒乓球案子,她会经常在客厅里与丈夫打乒乓球锻炼身体。多年后,对她的创作风格有了深入了解,才知晓她对身体的重视程度,那是她为了文学搏命的本钱。一部日后由国家主席习近平赠予比利时国王菲利普的反战小说《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曾被改编为16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央 视热播。1999年,为获取该书的创作素材,拿到第一手资料,张雅文只身前往比利时,亲自采访年届九十高龄的钱秀玲老人。张雅文凭着一腔孤勇,“怀揣羞涩的钱包,独自一人飞往布鲁塞尔,没钱,不会外语,雇不起翻译,住不起正规旅馆,吃不起像样的正餐,兜里揣着一把中英、中法文对照的字条,住过华侨家,住过没有暖气,连褥子、枕头都没有,只有一床被子的临时住处,受过委屈,哭过鼻子,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采访一位被比利时人民称为比利时母亲’的中国女性,一心想把这位伟大的中国女性推向世界,让全世界记住她,让她人性的光辉永远照耀着这个充满杀戮与掠夺的 世界!”毫无疑问,张雅文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与她渴望用崇高去对抗邪恶直接相关,与她喜欢表现人性中崇高伟大的闪光点直接相关,也与她运动员出身永远都勇敢地接受挑战的性格直接相关。

张雅文是一个挑战者,而她之所以挑战成功,是因为为科学家立传, 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 作家艺术家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 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2021,张雅文在北京参加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时表示,“第一次真正意识到,摆在作家面前的是一项伟大的使命!文学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部分。我们作家不是社会的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者。作家不是超越时空的编外人员,而是参与实现百年梦的创造者!我们是有担当精神的一分子,是铺垫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石。我们作家不是世外桃源的超脱者,而是肩负伟大使命的奋斗者,讴歌时代英雄楷模的挖掘者,引领时代精神的先行者!我们要无愧时代给予我们的使命,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反映大形势,写出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主旋律,写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作品。”彼时,她的新书《为你而生——刘永坦传》已经出版,在闯过无数关口后,她终于站在目的地,登上她渴望的那座高峰,她是担得起作家这份荣誉的。作为省作协推荐的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参会代表,张雅文的铿锵话语并不是例行的参会感想,而是她一次又一次勇攀创作高峰的实践总结,她为文学这份事业所做的一切,配得起恢宏阔大的语言表达。

刘永坦是一个挑战者,是永不言败的英雄。在张雅文的创作中,披露了这样一个细节。由于在南方某雷达基地试验失败,补助费全部用光,攻关团队的吃饭住宿成为最大问题。刘永坦带领大家找到一座废弃度假村的三层小楼住了进去。这座破烂不堪的小楼周围长满了半人高的茅草,屋外下大雨, 屋内流小溪。睡觉时不小心把胳膊露在蚊帐外面,第二天起床胳膊肿得像大腿一样粗。没有地方吃饭,博导教授们就支起锅灶轮流买菜做饭,自己解决吃住问题。外海经常刮起台风,“台风一来,就是十几级,刮得天昏地暗。暴风雨撞开破旧的门窗,灌进屋里,把被褥全都打湿了 ”。一次,最严重的台风到来前,团队大部分人员撤到安全地带,留下值班人员守在积满厚厚泥水的屋里。台风过后室内一片狼藉,雷达设备保住了,人却浑身流淌着泥水。在这种恶劣的科研条件下,刘永坦团队并没有丝毫的抱怨,没有任何动摇。他鼓励团队:“搞科研就是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要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对于一群从事尖端科技的高级知识分子,对于一群长期在教学科研一线的博导教授来说,远离大城市的繁华和正常的家庭生活,长年累月地坚守在内海、外海雷达基地,在经费用光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坚定信念是没有办法支撑下去,最终冲顶成功的。

幸运的是,刘永坦团队成功了!幸运的是,张雅文为我们留下了这些珍贵的镜头。作家与传主,在崇高精神上达到一致,这是一对充满斗志的挑战者,对目标的执着和坚定,使他们彼此相知共情,从而抵达传记的成功。这是读者的幸运,也是时代的眷顾。

 

 家世与哈工大:科学报国终不悔

 

从徐迟以陈景润为传主的《哥德巴赫猜想》为人们揭开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知识分子那光辉品格的瞬间,中国人沸腾了。知识分子成为“科学的春天”的代言人,被视为国宝级人物,激励着无数中国人勇攀高峰。许多年后,张雅文再次将“科学的春天”召唤到前台,让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人一睹那些为祖国繁荣昌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科学家的真容,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中国已占据着世界海防科学的前沿领域,对铸造海防长城的刘永坦等科学家产生了切实可感可以触摸的生动印象。对于普通人来说,刘永坦的新体制雷达与陈景润的数论一样,是极其生僻的领域。而张雅文以极其通俗的语言,让读者产生心灵震撼,对在一次次失败中爬起来再战的科学家,对最终跻身世界一流尖端科技领域的刘永坦心生敬意。

为准确地呈现刘永坦一生倾情于雷达事业,需要寻找他的动力来源。他究竟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他所形成的人格力量来自哪里,就成为写作的一大难题。科学是理性的逻辑的,科学家并非艺术家,尽管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在具体工作领域,科研工作重复试错,不断实验,周而复始,日子几近枯燥。怎样才能写出他生动形象的气质,在他83岁的生命里,他所经历的哪些大事影响了他,让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科学报国之路?张雅文在历史中寻找根脉,对传主的精神世界细心地爬梳,将精神石子一点点地堆垒,慢慢地形成庞大的基座。

刘永1936121出生于南京。父母都出自书香门第,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气氛的耳濡目染,为他埋下科学救国的种子。从出生就目睹日军侵华血腥战争的场面,在数次逃难中慢慢长大的刘永坦,又从学校和社会上获得了民族仇家国恨的强烈认知。在重庆5岁的他开始上学,老师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节课,教学生们说的是,“我是中国人”,“中国人要保卫我们的国家,决不容日本强盗侵犯”。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日军对重庆的狂轰滥炸。同学中间不断有被炸掉双腿、死在防空洞、一家六口被闷死在较场口防空大隧道里的悲惨事件。悲愤中他忍不住亲口问父亲:为什么我们的飞机不冲日军开炮,把他们的飞机打下来?父亲只是简单地回答他:国家很落后,所以希望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改变中国的现状。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他心里,从此科技报国成为他一生的追求1950年,14的刘永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京大学附中高中班,成为学校里引人注目成绩优秀的好学生。高二时,学校要建立广播站,他主动请缨,亲自去工厂购买设备零件,运用所学电讯知识大胆安装调试,创建了南京大学附中第一个有线广播站。少年刘永坦初次公开显露出他对发明创造的浓厚兴趣,这也使他对自己未来 从事科研更加自信。

1953年,与新中国广大热血青年一样,对于实践能力极强的刘永坦来说,非常渴望尽快参与到国家建设中。高考成绩优异的刘永坦可以自主选择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红色工程师摇篮”的宣传吸引了他,当工程师成为他的第一志愿。17岁的刘永坦扛起行囊从南京出发,踏上了北国之旅,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就读。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1920年,仅是一所小型高校。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中央重点扶持的办学单位,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以及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800名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从全国各地奔赴哈尔滨,平均年龄只有27. 5岁。十年间,他们创办了 24新专业,在机械、电机、土木、工程等领域形成了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的教学体系,这些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开拓者被尊称为“八百壮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年教师这种为国家建设“舍我其谁”勇挑重担的精神,深刻地影响了刘永坦。

张雅文在讲述刘永坦这段经历时,为作品增添了一种娓娓道来的气蕴, 在这里他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一生的挚爱,与他携手共进退的妻子冯秉瑞。在日后无论是“文革”期间刘永坦被青年同事打小报告诬蔑为反革命言论、他的雷达科研和教学跌到低谷、他下放到农村,还是后来他投身新体制雷达长年在外地奔波,冯秉瑞都义无反顾地支持他。在刘永坦身上,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成功不仅有父母妻子家庭的大力支持,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还有科研团队广大科学家的支持,这些合力为他走向成功奠定了深厚的精神和物质基础,使他四十年如一日终生投身雷达事业而不悔。

张雅文在建构刘永坦这座精神雕像的底座时,在对历史变迁的追忆中,在对外部环境的描绘中,在对重大事件的铺陈中,她放松心情天马行空汪洋恣肆,一次次将主人公置于纵横交错的历史情境中,她将素材一点一点地揉碎,用千锤百炼的手法筑造了坚实的地基,来迎接一座精神雕像的诞生。

 

 雷达铁军:从零起步铸就海防长城

 

对于刘永坦的书写,张雅文又十分谨慎由于传主科学家的身份,又由于作家对于雷达领域完全陌生,可以说面对一个完全不熟悉的领域,写作的陷阱是必然存在的,稍有不慎就会闹出笑话。就她所学知识而言,她很难在短时间内抵达雷达科研领域,但对于她来说,这又是一个必须攻关的领域。如何塑造好科学家,如何让科学家样貌真实地呈现?她不仅从刘永坦讲述的“海洋状态遥感信号处理机”学术术语中去理解,还亲自到威海基地雷达站,亲身体验新体制雷达的原理。201918日,刘永坦院士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发表了获奖感言:“这份殊荣不单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的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广大知识分子。/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历史一再警示我们:没有强大的海防,就没有稳固的国家安全。历史也一再告诉我们:核心技术靠引进是要不来的,必须靠我们自己的智慧和奋斗拼出来、干出来!上个世80代,作为改革开放第一批出国人员,看到国家落后的巨大差距,更加激励我立志科技报国,发奋图强。回国后,我和我的团队开启了这项与国际同步的对海新体制雷达的研制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成功破解了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发挥的一系列国际性难题,建成了我国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极少数拥有这一核心技术的国家。”在层层递进逐步升级的描述中,传主刘永坦及其团队的整体风貌也逐渐显露出来,使这部传记文学呈现出庄重大气的风格。

张雅文最初采访刘永坦时,他是拒绝的。他说没有什么好写的,他所获得的成就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要写你就写写这个团队吧”。作家在构思全书时,的确很好地处理了传主和团队的关系。在“第十二章 雷达铁军“第十三章 人生导师里,我们看到了刘永坦是如何带领这个团队 的,如何凝聚人心的。正如有人所说,除了业务能力让大家佩服还有他的人格魅力,他为人处事让大家从心里佩服!刘永坦拥有双院士头衔,但他从不争荣誉利益。近年来,社会上经常爆出某些人争夺院士的丑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渗透到顶级科学家领域。而刘永坦是实实在在为国家民族复兴干大事的人,他的生命厚度高度都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更是与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追求背道而驰的。他的团队中,有一批核心人物如许荣庆、张宁、邓维波、于长军。他的学生中,有一批深受其影响的教学科研骨干,如位寅生、杨强、姜义成、谢俊好,科技公司总裁郁发新、副军级的周志鑫院士。这些人在为人处事的风格上,都接受了刘永坦的熏陶,一生淡泊名利, 全身心投入国家需要的工作中,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争“头衔“帽子”。然而这个团队却实实在在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采访中,张雅文不止一次地问过钱的问题。对于作家来说,她需要触及这个灵魂问题。这位传说中全中国最穷的院士,金钱名利对其没有任何吸引力的刘永坦,是如何使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给他800元的?回答是“捐给哈工大,作为学生的奖学金,。行文到此,张雅文已将一位生于战乱,立志终生为国效力的科学家全面立体地呈现出来,叙事最终定格在刘永坦院士那扑面而来的磅礴气势,那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作者简介:郭淑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文化艺术与产业。

 

原文发表在《黑龙江文学发展报告(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9月出版

 


相关阅读